LOT 2001
下一件
陈廷敬 王鸿绪 张英 韩菼等 行书诗册 册页
36×42cm×12
作品估价:RMB 300,000-5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001
拍品名称:
陈廷敬 王鸿绪 张英 韩菼等 行书诗册 册页
尺 寸:
36×42cm×12
材 质:
纸本
形 制:
册页
拍品描述:
册页1册12开  提要:周振湘,字咨度(谘度),大兴人,民国时著名收藏家。 1956年8月31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雄文《骗子手的下场-公审政治诈骗犯李万铭旁听记》,其中说到一个细节:“证人-在崇内大街代写书信的周谘度,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李万铭以介绍工作为借口,曾经骗他抄写伪造的电报和信件。今天,他出庭来作证。”几乎无人知晓,这位在崇内大街代写书信的周谘度,其实是一位名书家及名藏家。周氏名振湘,直隶大兴人,以字“谘度”闻,善书,所作颇饶碑味,坊间偶见,惜无善价;亦因善书的关系,周氏收藏用力之处,几无外乎大收藏家不愿涉及、但对书法史书潮史又可有相当发明的书作,尤以历代书家名宦手翰为主。此一品类,于市价似干系不大,然于裨补时代阙失、佐证社会变迁之益,绝非了了。 陈廷敬、王鸿绪、韩菼等身历明清易帜诸人《行书贺刘母八秩寿诗册》即出周谘度所藏。是册凡十二叶,收陈廷敬等十二人贺寿诗手迹,皆书于十七世纪流行之泥金笺纸上,虽年月长久而致金色晦暗,终难掩其书之精光。兹先誊录书者姓氏里籍,以为展开。 (一)张玉书(1624-1711),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人,张玉裁胞弟。顺治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等;康熙二十三年授刑部尚书,调兵部尚书;二十九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历任《明史》《佩文韵府》《康熙字典》总裁官。 (二)郝惟谦,顺天霸州人。五部尚书郝惟讷(1623-1683)弟,惟让、惟谔兄,幼出祧。康熙二十八年官河东巡盐御史。 (三)王熙(1628-1703),字子雍,顺天宛平人。顺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十五年擢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旋加尚书衔,与父吏部尚书王崇简并称;康熙五年迁左都御史,七年迁工部尚书;二十一年拜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旋加太子太傅。 (四)章云鹭(生卒年不详),顺治十六年补翰林院侍读学士,旋升国子监祭酒。 (五)刘元慧(生卒年不详),直隶正定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二十年以吏部员外郎副考河南乡试;三十年,升顺天府尹;康熙三十四年,升宗人府府丞。 (六)徐秉义(1633-1711),字彦和,号果亭,江苏昆山人,顾炎武甥。 康熙十二年探花,与兄徐干学探花、弟徐元文状元号“昆山三徐”,授翰林院编修,选右中允;后历任《大清一统志》总裁官、更部侍郎。 (七)李铠(生卒年不详),字公恺,号惺庵,江苏淮安人。顺治十八年进士,补知奉天盖平县;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儒试,授翰林院编修,与修《明史》,升内阁学士。 (八)韩葵(1637-1704),字符少,号慕庐,江苏长洲人。康熙十二年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三十三年,接替徐干学任《大清一统志》总裁。历官日讲起居注官、右赞善、礼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九)张英(1638-1708),字敦复,号学圃、圃翁,安徽桐城人,名相张廷玉父。康熙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旋充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康熙每行必扈从,一时制诰皆出其手。历任翰林院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康熙二十八年起,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尚书、国史馆总裁。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 (十)陈廷敬(1638-1712),本名敬,字子端,号悦岩、午亭,山西阳城人。顺治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秘书院检讨,因同馆有顺天陈敬,顺治赐改“廷敬”,后曾为康熙帝师。康熙十四年起历擢内阁学士、经筵讲官、礼部侍郎等;二十六年迁工部尚书,旋改吏部尚书;三十三年任刑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四十二年拜文华殿大学士。曾任《康熙字典》总修官。 (十一)王鸿绪(1645-1723),字季友,号俨斋,别号横云山人,上海华亭人。康熙十二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一年转侍读学士,任《明史》总裁官;四十三年与修《佩文韵府》; 四十七年任工部尚书,旋被黜回籍,伙万斯同私修《明史》; 次年起用,充《省方盛典》总裁官,印行《明史稿》。同年卒。董玄宰再传,精书画鉴藏。 (十二)吴涵(?-1709),字容大,号非庵,浙江石门人。康熙二十一年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七年充日讲起居注官,旋擢顺天府尹;三十八年转工部右侍郎,次年改刑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十二年升吏部侍郎。 以上十二人中,官至宰辅者有张玉书、王熙、张英、陈廷敬四人;历官各部尚书者有张玉书、王熙、韩葵、张英、陈廷敬、王鸿绪六人; 状元一人,韩菼;榜眼二人,王鸿绪、吴涵;探花一人,徐秉义;曾历各部侍郎以下,除郝惟谦、章云鹭、李铠尚无法查证外,凡九人。 此等规格之豪华阵容,足见所寿之刘母其子官秩品级都相当高。然囿于手头资料,刘母究为何人之母,尚不得而知。但似乎可以看出,祝刘母陈太夫人八十大寿的这场盛宴,当不晚于此十二人中最早逝者,即康熙四十二年去世的王熙;亦郎,早在康熙于五十二年首次举办“千叟宴”之前,朝中已大有体察圣意而践尊老之风行矣。这似乎对于考察康熙本朝执政思想乃至清初统治方略要术的递嬗变迁,有极重大之发明意义。 有清建祚后,为维护和加强统治,采用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在政治领域,广开言路,多方任用汉人,甚至一度重开博学鸿儒,为朝廷罗致能臣干才;在文化领域,先后组织编纂《明史》、《康熙字典》等系统工程,以安抚麻醉民心;尤其特别提倡董其昌书风,康熙本人带头习董,以致清初近百年皆牢笼于董书之中。如此流风之下,一众临董仿董好手粉墨登场,沈荃以同乡之利卓然而立,查士标、笪重光等则以学力析之,至于王鸿绪等,本身即为董氏再传,更身体力行。此册十二人书,即当此流风,虽各因禀赋不同而多所变化,要不出董书藩篱,充分而系统地明证清初这一书潮影响之深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十二叶书法中,均保存了相当的文献价值。其中章云鹭、郝惟谦二人书,目前市见仅此一例;刘元慧、李铠诸人书迹,传世亦极稀,则端可与此互相参鉴。而垂三百年后,周谘度珍藏此册,或即有心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