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623
上一件
下一件
傅抱石 镜泊飞泉 立轴
82×106cm
作品估价:RMB 3,500,000-4,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623
拍品名称:
傅抱石 镜泊飞泉 立轴
尺 寸:
82×106cm
材 质:
设色纸本
形 制:
立轴
题 识:
题识:镜泊飞泉。一九六四年未完成之稿,越年馀补成,抱石南京记。 钤印:傅抱石印(白)
拍品描述:
展览:Austrian Museum of Art,『Malerei Aus China『(『Paintings From China『),19th June-18th July 1976,catalogue no.82. 来源: 香港苏富比1984年2月7日——中国现代美术与传统文人画lot12. 以《镜泊飞泉》为题材的画作,缘起于傅抱石六十年代初东北写生之行,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境内,作不规则的狭长形,南北有一二百里,是火山熔岩堵拦河流而成的堰塞湖,湖水出口处有落差达二十多米的瀑布。是东北著名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傅抱石一行去观瀑是在1961年7月16日的下午,黑龙江省画家以及省市工作的同志共十多人沿着湖边小路迤逦前行,一路上,傅抱石对镜泊湖一带山水风光的秀逸而壮观赞不绝口,其赏心悦目绝不亚于江南的水乡。因为,它既具有江南湖光山色之美,又有北国雄浑的特色,所以,它与洞庭,鄱阳,太湖,西湖相比,远望,有些地方可疑为江南,而江南无此雄壮。某些山峰很像四川成都一带。而它们下面却又对衬着清澄碧绿的湖水,这是四川的山峰所不及的。正是雨后,将至瀑布前方时。湖水已涨,湖边的道路已被洪水掩没,却不深,十多人皆脱去鞋袜,蹑足而过,时值夏天,赤脚踩入水中,惬意无比,倒别有一番情趣。刚过了这一段,尚未看到瀑布,已经能闻见远远传来如雷般的轰呜,傅抱石激动极了,迅步疾走,不一会,就看到了瀑布。 这真是一幅宏伟丽壮的飞瀑图,由于是雨后,骤然增加的湖水使这瀑布又增添了几分壮观,约十数米宽的流水从二十米高的山上奔涌而至,突然断落,于是向下飞溅喷射,所激起的声响如雷霆疾走,震撼山谷;所溅起的水花和雾气将一处片偌大而空旷的谷地都变得朦朦胧胧,整个山涧被一种淋漓的水雾所笼罩,空气中的湿度骤然增加了数倍甚至数十倍,金色的阳光映照着飞泉,泉水澎湃,银花四溅。虽然是七月的炎夏,置身于这飞动的流泉面前,人人都感到凉飕飕的,浑身被一阵寒气所包围。 一生与瀑泉雨水结下不解之缘的傅抱石也被这少见的飞瀑所陶醉,所折服。他又惊又喜,激动得不得了,望着这瀑布简直如痴如呆不饮自醉了。他先呆立不动,尽情地饱览一番之后,然后来回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仔细观赏着,审视着,并注意到周围的环境以及山势与瀑布的结构关系,迅速地将一些基本的构造简单地勾下草图,因为这里所表示的自然景色之美,对他这个喜欢画山水的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 镜泊湖瀑布可以说给傅抱石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于旅途之中已有此题材的作品,曾于其中一幅中题下“此情此景,我能忘之乎,我能不画乎”的字句。旅途后的数年,他不断揣摩,一再创作,张张或横、或竖不同尺寸的变体画,佳作迭出,可见傅抱石对风景绝胜之境——镜泊湖的钟爱。本作即为傅抱石旅行归来所作,1964年起稿,至1965年完成,历经一年,足见画家大胆落墨,细心收拾之功。采用全景式构图,以高度概括凝炼的创作手法,将镜泊湖的阔大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幽深阔远。 全幅笔墨精纯,元气淋漓,人物、树木、飞瀑、山石粗精有致。横幅构图,布局严谨,但不失放逸率真。瀑布占据画面左上,飞泉由左上侧倾泻而下,注入右方牡丹江,阔大流急。泉水瀑布奔腾涌出,激打于背景的山石之上,磅礡宏大,营造出无声胜有声的动容之景。坚硬的岩石和几处树木,均以重墨勾染,衬托出瀑布的明亮,顺水流势干湿并用,画出了北国飞泻而下、跌宕奔腾的瀑布气势,从画面上来看,画家自创“抱石皴”的发挥,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这种笔法以散锋乱笔表现出山石的结构,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成为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其运用笔根擦染出镜泊湖边高耸挺拔的山坡,充分体现了山川的气势和山石的质感,以及山体在飞泉影响下的湿润感,以散锋笔法画水所造成的效果尤为显著,淋漓氤氲的水汽跃然纸上,令人神往,近景几个观瀑者虽点得很小,却不失精致,衣着色彩鲜艳,在整个画面大面积墨色的背景衬托下体现了点睛效果,对比山水之大,更衬托了声震山河、气势磅礴的画面,几棵大树由大块的点团和浓墨构成,在此处并不显得突兀,用笔殊为轻松灵动,略施薄薄淡彩,主要以水墨画成,然墨亦分五色,浓、淡、干、湿、枯的变化间,前后远近,层次自然分明,给人以气象浑穆之感。傅抱石的山水画始终追求着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最高艺术境界,“天人合一”是技法与性情的高度统一,是自我与造化的完美融合,其山水画的创作无疑为中国绘画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