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865
上一件
下一件
伊秉绶 行草临董其昌诗 镜心
136×37cm
作品估价:RMB 300,000-5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865
拍品名称:
伊秉绶 行草临董其昌诗 镜心
尺 寸:
136×37cm
材 质:
水墨纸本
形 制:
镜心
题 识:
【款识】临香光书,雨窗四兄过予秋水园属作并正,默盦弟伊秉绶。
【钤印】墨卿(朱文...
拍品描述:
【出版】
1.《默盦集锦》珂罗版第一册, 商务印书馆 ,1933年。
2.《伊秉...
【释文】欲持一尊酒,远飞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说明】上款人为闽浙总督阿林保。
【上款人简介】阿林保,字雨窗,满洲旗人,曾任闽浙总督,著有《适园诗录》。
【藏家简介】李宣龚(1876~1952),字拔可,号墨巢、观槿,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清光绪二十年举人,官江苏候补知府。入民国任商务印书馆经理。著有《硕果亭诗》等。后人辑有《李宣龚诗文集》。
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墨庵、南泉、秋水、西湖长,福建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官惠州、扬州知府。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乾嘉学术的投射——伊秉绶和他的秋水园书轴
伊秉绶草书立幅,水墨纸本,高136,宽37cm。书:“欲持一尊酒,远飞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款识:“临香光书,雨窗四兄过余秋水园属作并正,默盦弟伊秉绶。”钤印:“墨卿”(朱文)、人书俱老”(白文),鉴藏印:“硕果亭”(朱文)。
此作自民国22年(1933年)商务印书馆珂罗版印刷《默盦集锦》第一册之后,相继有日本兴文社1937年出版于《***墨迹大成》第八卷等,海内外出版约16此之多,可见此作颇受艺林器重。
而从款识内容“雨窗四兄过余秋水园”可以大致确定其创作年代为1809年至1815的6年之间,即伊秉绶56岁到62岁离世之前的晚年阶段。而书写地点为其晚年终老之所—宁化秋水园。上款人为时任闽浙总督的阿林保。
据伊襄甲《秋水园记》 中“邑志所谓南山倒影者,今无影矣,而北山入焉”记载可知,秋水园的位置大致为今宁化一中操场。时问往前推移两百一十年,1807年九月,伊秉绶年已七十九岁的父亲伊朝栋猝然离世,伊秉绶依例去官守制。1808年丁忧里居,开始营建秋水园供母游憩,园未成而罗太夫人卒,大约1809年五月左右园成,他将其一部分改为家垫供伊氏子弟读书,榜其柱日:“未能将母园何用,且望成才园有灵。”为宁化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伊氏饱游京城、惠州、扬州,对皇家园林、江南园林耳濡目染,加之他高超的艺术修为,琴书诗画,样样精通,尤其是在他任扬州太守期问,正是江南园林大兴之时,所以,他完全可以在宁化造上佳的园林艺术杰作。扬州是南北枢纽和盐漕要冲,是万商云集的商业重镇。《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轻”之句,在乾隆嘉庆年间,园林最美在扬州,而不在苏州。当时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美丽精致的园林。像个园、芳圃、冶春园、明月楼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秋水园具有扬州园林的影子,叠山理水,尤其是大面积的用水,发挥了云水情趣,间以亭台楼阁,植以松竹荷梅,度以舟梁廊桥,饰以书画楹联,朴素淡雅,空灵剔透,四时风景流转,气象万千,极富文人心目中的诗情画意。
伊秉绶的书学道路应该说是受到了当时干嘉学派极大影响启发。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洲府宁化县人,故学人称“伊汀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出为广东惠州知府,后又为扬州知府。以廉吏善政称,士民钦慕。又承其父学,曾建丰湖书院。
伊氏出身于书香门第少时即喜书画 治印、亦工诗文。后拜刘墉为师楷、行得力于颜真卿,又能遍临各碑。写楷行书时能融人篆、隶笔意。关于他专攻汉隶,深求碑学,后成为清代最有成就的乘书大家实有阮元的点拔之功。《中国书法简史》:“伊秉绥曾师从刘墉学书,亦步亦趋,酷似不让。刘很不满意,对他说:“世上不可能出现刘石庵第二.要出一个伊乘绥。伊秉绶写了封长信给阮元,请教变化之道。阮元复信明确指点他从碑法寻求出路。于是伊秉绶遍临碑版金石,从汉代篆字碑额学篆隶相参的朴实吉质,从古典中寻大小篆的遗踪旧迹,终以独具个性的汉隶名于当世。
不仅如此,伊秉绥在扬州与干嘉学派许多学者和客籍在此的文化名人有艺事交流。客观上为他的成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焦循是位自恃甚高的干嘉学者。其《雕菰楼集》对伊秉绥书法评日:“公之起居言笑,蔼然君子儒也。时活墨作隶书,如汉、魏人旧迹。此后对伊秉绥的隶书,不乏佳评。吴修《昭代尺牍小传》:“墨卿书似李西涯,尤精古隶,独不喜赵文敏。”包世豆《艺舟双楫》:“子初识宁化伊墨卿太守秉绶于袁浦。墨卿弟子因从问诸城法,太守日:“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晴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风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蒋宝龄《墨林今话》:“尤以篆隶名当代,秀劲古媚,独创一家。楷书亦人颜平原之室。"赵光《退庵随笔》:“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脱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谓而驰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至清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日:“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又“本朝书有四家,皆集大成以为楷。集分书之成,伊汀洲也;集求书之成,邓顽伯也;集站学之一成,刘石庵也;集碑学之成,张廉卿也”。杨守敬云:“墨卿分书根柢汉人,行书学李西涯,尤为超妙。”国期问,李宣金以认为:“汀洲书法出人秦汉,微特所作篆隶有独到之处。即其行楷,显发源于山阴平原,而兼收博取,自抒新意,金石之气,亦复盎然纸上。”按年代列众家之说,可见他的隶书颇负盛誉。其生平主要书迹有《默庵集锦》,凡三集。伊氏所写隶书极富个性。法度森然,气势磅礴。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在圆润劲直中饱含篆籀笔意,他所追求的金石之气绝非斑驳残缺。恰恰相反,他善于浓墨,乌亮如漆,字画光洁精到。
其晚年,臻于“人书俱老”。他的行、草书如此件作品,古意可掬与隶书风格尤为接近。马宗霍评日:“世皆称汀洲之隶,以其古拙也。然抽诚有之,古则末能,独其隶笔作行书,遂人鲁公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