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870
上一件
下一件
康熙帝 御笔行书临董其昌 立轴
118×38cm
作品估价:RMB 300,000-5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870
拍品名称:
康熙帝 御笔行书临董其昌 立轴
尺 寸:
118×38cm
材 质:
水墨宫廷花绫
形 制:
立轴
题 识:
【款识】临董其昌
【钤印】康熙宸翰(朱文)、佩文斋(白文)【参考《中国书画家印鉴...
拍品描述:
【释文】黄麻朝下紫宸居,玄武名传赤伏书。 此去三台瞻北斗,九衢春色尽回车。
康熙帝,名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年号康熙。世祖第三子。1661至1722年在位,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八岁即位。亲政后,智捕鳌拜,永停圈地,发展生产,加强皇权,平定三藩,平噶尔丹,驱逐沙俄,巩固统一。精于儒学,对算学、水利、测量亦多造诣。设馆纂修《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
朝临暮写宝翰存
康熙帝《御笔行书临董其昌》
康熙皇帝玄烨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之一,不仅在“文治武功”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其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也有较高的品位,他的书法创作因其特殊的身份和成就,为时人及后世所称道。
康熙帝自幼雅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东华录》)即位以后,又在书坛祭酒沈荃以及善书词臣张英、高士奇等人的影响之下,倾向对董其昌书法的推重及临仿。在《石渠宝笈》著录的康熙的270件书法作品中,临仿董其昌者多达36件,可见康熙对“疏朗秀劲,流变妍润”的董书的由衷喜爱,这也和明末清初书坛的流行风气相吻合。
董其昌作为明代末期对于明代书坛有着杰出贡献的书家,开宗立派的传奇人物, 以古为师,以古为法,又能从中根据自己的性情和审美理想加以熔铸。在明代书坛上卓然独立,书风为之一变。董其昌书法创作以行草最多,造诣最高,然其楷书也有相当功力。其书风一直持续影响到清朝初期。这时候,禅宗的思想盛行,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一大批艺术家注重个性、感情的抒发,以禅学入书,追求平淡飘逸,清润的风格笼罩着书坛,董其昌虽力纠赵孟的媚俗,但未脱离二王清秀的典范,康熙皇帝潜移默化地被这种书风所影响。康熙皇帝由于怡情翰墨的需求和董其昌所体现的艺术思想是相吻合的,因此对董其昌的书法很是喜爱,无疑奠定了董书在清朝初期的地位,对于当时书坛的风格形成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康熙皇帝因为崇尚董其昌的思想、准确地把握董其昌在创作中把握的情感,进而准确地分析了董其昌书法的用笔、结字等特征,康熙皇帝可以说是学习董字的高手,近代学者康有为曾说:“康、雍之世,专仿香光。”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于董其昌书法的喜爱变成自己主动的选择。
此康熙临董其昌行书自作诗《见李侍御》,上钤印“体元主人”、“康熙宸翰”与“佩文斋”三印,其中一方“体元主人”印玺,印文为康熙皇帝的名号,此印首次出现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书写的《圣祖御制避暑山庄记》中,故可判断,此临董书作应为康熙帝六十三岁后的晚年作品。董其昌原作原为内府旧藏,及至清末散佚,辗转递藏于海内名家之手,而今为私人所得。从对比图中可以看出,六十岁后的康熙对董字的临仿,已跳脱了早年步趋董氏成法的窠臼,在保留董书的欹侧连绵节奏的同时,又融合了晋人的运腕之法,潇酒飘逸,处处流露出“体元主人”在万几清暇时援笔弄翰的快意与自得。
早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在临《董其昌书滕王阁序》时,就记录下了这样的感受:“乙酉春,南巡舟中颇暇,朕最喜董,其字画秀润,特临《滕王阁》。”在他看来:“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原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摹阁帖,于兰亭、圣教序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从康熙的评价来看,他对董其昌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他用的”“秀润”、“天然之趣”、“古劲藏锋”和“似拙实巧”等词汇正是现在书法史上评价董其昌的修辞,我们从康熙临摹董其昌的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正是他透彻的理解,才让他能模仿出董其昌字体的风神。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幅的两方钤印:“佩文斋(白文)”与“体元主人(朱文),均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同印相符,在辅助依据上给为作品的可靠性提供有力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