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51
下一件
杜堇[明·成化弘治]画,李梦阳(1473~1530)、郑岳(1468~1539)、刘淮[明·成化弘治]题 为拙政园首任园主王献臣作 平步青云图
50×17cm
作品估价:RMB 400,000-6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免责声明》
图录号:
151
拍品名称:
杜堇[明·成化弘治]画,李梦阳(1473~1530)、郑岳(1468~1539)、刘淮[明·成化弘治]题 为拙政园首任园主王献臣作 平步青云图
尺 寸:
50×17cm
材 质:
设色泥金纸本
形 制:
扇页
题 识:
题跋: 1.何处春风歌有台,广堂今又一樽开。要知槐雨忧时策,不是相如献赋才。李梦阳。 2.樗散惭非济世才,尽将怀抱向□开。天门更待匡时疏,不负黄金百尺台。郑岳。 3.石屏霜树古西台,奏草生风两袖开。皎皎虚心对天日,院中今日有真才。石门。钤印:东之(朱) 鉴藏印:王克勤收藏印(朱) □氏□珍藏之印(白)
钤 印:
东之(朱)
拍品描述:
151 杜堇[明·成化弘治]画,李梦阳(1473~1530)、郑岳(1468~1539)、刘淮[明·成化弘治]题 为拙政园首任园主王献臣作 平步青云图 设色泥金纸本 扇页 题跋:1. 何处春风歌有台,广堂今又一樽开。要知槐雨忧时策,不是相如献赋才。李梦阳。 2. 樗散惭非济世才,尽将怀抱向□开。天门更待匡时疏,不负黄金百尺台。郑岳。 3. 石屏霜树古西台,奏草生风两袖开。皎皎虚心对天日,院中今日有真才。石门。钤印:东之(朱) 鉴藏印:王克勤收藏印(朱) □氏□珍藏之印(白) 展览:“拙政园与明代泥金扇面艺术展”,苏州市园林博物馆(拙政园),2024年12月。  说明:苏州拙政园首任园主王献臣上款。李梦阳、郑岳、刘淮题跋。王克勤等旧藏。 此幅《平步青云图》与本专场LOT152(鱼鳞笺)同为一套,二者同一上款、同一主题、诗词同韵(和“台”字韵),约作于弘治十一年(1498),即王献臣擢监察御史之时,众人齐聚恭贺,用韵奉达,满是祝愿。且二者历经五百余年再相聚,实属不易。 此二帧扇面中罕见汇集十位明代重臣、文学家、艺术家及名门之后,如吴门名士杜堇、著名文学家李梦阳、礼部尚书邵宝、兵部侍郎郑岳、太仆寺少卿都穆、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吏部尚书刘鈗等,其间多为王献臣之父王瑾的重要好友。 不仅是明代重要官宦、家族、师生之间唱和的重要见证及文献,也体现了明代吴门极为重要且庞大的朋友圈及关系网,更展现了其间各家存世罕见的绘画风格和书法面貌,机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上款王献臣号槐雨,为明臣王瑾之子、李东阳门生、拙政园主人。早年在官场可谓平步青云,年少成名,24岁进士登科,29岁即擢升监察御史,深得圣上赏识。本作画面中身着御史官服的年轻人,站在槐树下(呼应其号槐雨),身前一条长直的青石板路,正是作画者杜堇为王献臣私人订制创作的画面,寓意平步青云。 其父病故后不久,便辞官归隐苏州,历时十六年建成拙政园。有仇英为作《园居图》、唐伯虎为作《西酬图》、文徵明为画《拙政园图》、王宠为写《拙政园赋》等等。 结合二帧扇面的画面内容及诗词内容推测,众人应是为恭贺王献臣擢升御史时所作,即弘治十一年(1498),且其间诗句同押平水韵中“十灰”。俱体考证如下:本幅扇面中有李梦阳题诗“要知槐雨忧时策”句,与王献臣字号相呼应;御史所居官署称 “御史台”,又名“西台”“宪台“,郑岳和刘淮题诗中皆提到“不负黄金百尺台”“ 石屏霜树古西台”,所指代的便是御史一职。背面书法扇面中有邵宝诗“槐雨先生古史才”句,与王献臣字号相呼应;杜堇诗“中天红日照春台”句、秦金诗“碧梧栖凤满西台”句、仇潼诗“人把西台比镜台”句、刘铭诗“赢得名高御史台”句,皆意指王献臣擢升御史一事。 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一九九五年编纂的《中华文物集粹》中另有一幅“槐雨”上款的扇面,与本拍品亦有相关。该幅除有李梦阳题诗外,另有五言“石门刘淮题为台长槐雨先生”,即指王献臣擢升御史一事。 结合两幅作品,本幅题诗中“石门”即刘淮,字东之,是郑岳和李梦阳弘治六年(1493)会试的读卷官之一。刘淮籍贯河南罗山县,《方舆纪要》卷五十中有关于罗山县石门的记载“县有二石门,在县西南八十里者曰小石门,又十里曰大石门。”此石门古为罗山八景之一,则刘淮以之作号便容易理解。 杜堇画作虽流传不多,但其不落款识的情况并不罕见。本幅兼有浙派风格而略带文人笔意,与馆藏杜堇标准件《古贤诗意图》(故宫博物院藏)、《仕女卷》(上海博物馆藏)相对比,其间湖石、槐树、人物,无论笔法亦或画风皆一致。 彼时,杜堇暂居燕京,与京城的诸多学士官员诗画酬和,其中就有王献臣之父王瑾。另外,李东阳曾为王瑾撰墓志铭,文中有言“(王瑾)日与仇东之(仇潼)、杜俱男(杜堇)诸名胜为真率会,悠然自得也”;杜堇还为王献臣画过《双寿图》(《东江家藏集》卷十七)等等。 杜堇此幅画面中绘一古槐垂荫的庭院,藤条遍布假山耸立。一位青年身着官服从假山背面走上前来,立于石阶的起点,立于槐荫之下,面前是一条笔直平坦的长台,天上日光高悬,是对受画人仕途平步青云、前程通达无忧的祝愿。 更为难得的是,本幅中郑岳,李梦阳,刘淮三人的存世作品,都是非常罕见的。其中以郑岳最少,此幅中题诗墨迹或为仅见;刘淮的书法,除本幅和《中华文物集粹》中所载作品外,存世仅有吴伟《词林雅集》后的题跋;而李梦阳作为明代著名文学家,虽书名颇盛,可惜传世墨迹亦不多见,所考公私珍藏不过十件而已。值得一提的是,李梦阳倡导并带领“前七子”以“学习汉魏”“宗汉崇唐”的理念出现,一洗文坛八股阿谀之流,在明代早中期形成一股“文艺复兴”的清流。 值得注意的是,本拍品中王献臣、李梦阳、郑岳三人年纪相仿,是弘治六年(1493)同年进士,且李、郑同时任职户部主事。本幅作品是三人早年性情相投,面对官场腐朽依然怀抱希望,誓要有所作为的重要见证。且三人一生同样宦海多次起落浮沉,最终都对仕途心灰意冷,归乡著述终老,境遇十分相似。李梦阳性刚执,郑岳性忠直廉洁,创作本帧扇页时,三人可谓正值风头,题诗的字里行间充满对好友的赞誉,以及自己对未来官场生涯的期待。 可惜事与愿违,三人晚年仕途并不顺利,甚至昔日好友反目成仇。正德五年(1510)郑岳升任江西左布政使,当时李梦阳任提学副使,与巡按御史江万实互相攻击,郑岳奉命调查,李梦阳抓住了郑岳的亲信官吏,告发郑岳儿子郑澐受贿,想以此来威胁郑岳,郑澐遭到囚禁和拷打,郑岳也因此被罢官为民。而引领文坛的李梦阳同样失意职场,五次入狱,五度获释,后又因宁王谋反被牵连,得内阁首辅之杨廷和求情获释。王献臣因得罪东厂连遭廷杖入狱,贬谪岭南,后得以平反昭雪,重新起用为浙江永嘉知县,可惜此时王献臣已经对仕途心灰意冷,无心在朝为官,不久便致仕回苏,结束了二十年的官宦生涯,退隐林泉,营构拙政园。 [LI MENGYANG, ZHENG YUE AND LIU HUAI] DU JIN SCHOLAR Ink and color on golden-painted paper, fan leaf Exhibited: 'Art Exhibition of Golden-Painted Fan Leaves in the Ming Dynasty in Zhuozhengyuan Garden', Garden Museum of Suzhou, December, 2024 Note: Dedicated to Wang Xiancheng, the first owner of the Humber Administrator's Garden in Suzhou. Inscribed by Li Mengyang, Zheng Yue and Liu Huai. Provenance: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Wang Keqin, et al. 50×17cm RMB: 400,000-600,000 作者简介: 杜堇[明·成化弘治],原姓陆,字惧男,号柽居、古狂、青霞亭长,江苏丹徒人,居北京。好为诗文。成化间试进士不第。作画取法南宋院画体格,最工人物,笔法细劲畅利,当时推为白描高手。亦善山水、花卉、鸟兽,界画楼台,格局严整,为论者所重。 鉴藏者简介: 王克勤(1938~ ),生于河北安新,著名画家王康乐之子。富收藏,精鉴赏。上世纪六十代由乃父推介,师从钱瘦铁攻习花鸟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上款简介: 王献臣(1469~?),字敬止,号槐雨,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隶籍锦衣卫。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职行人。弘治十一年(1498)擢监察御史。正德元年(1506)迁任永嘉知县。后罢官回乡,以宁真道观废址及大弘寺址造拙政园。 跋者简介:1.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人,迁居开封。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弘治六年(1493)进士,任户部主事,迁户部郎中。弘治十八年(1505)应诏上疏,得罪权贵,下锦衣卫狱。正德元年(1506)弹劾刘瑾,谪山西布政司,并勒令致仕。正德五年(1510)起为江西提学副使。后因事削籍,罢职家居二十年而卒。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 2. 郑岳(1468~1539),字汝华,号山斋,兴化府莆田县(今福建莆田)人。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进士,历迁户部主事、江西左布政使、兵部侍郎,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令之政。官居有风节,是明代莆阳名卿之一。有《山斋文集》传世。 3. 刘淮[明·成化弘治],字东之,河南罗山县(今属信阳市)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弘治十四年(1501)任南畿巡按监察御史。是郑岳和李梦阳弘治六年(1493)会试的读卷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