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904
上一件
下一件
慈禧 1891年作 福寿 横批
91×198cm
作品估价:RMB 200,000-3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904
拍品名称:
慈禧 1891年作 福寿 横批
年 代:
1891年作
尺 寸:
91×198cm
材 质:
水墨绢本
形 制:
横批
题 识:
题识:福、寿。慈禧皇太后御笔。光绪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赐经筵讲官、毓庆宫行走吏...
拍品描述:
著录:《翁同龢日记》第五册,第2494页,中华书局,1998年。
说明:松溎(1833-1907),伊尔根觉罗氏,字寿泉,镶蓝旗满洲人。咸丰十年,登翻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五年,任刑部左侍郎,次年任镶黄旗蒙古副都统。光绪八年,兼署礼部右侍郎、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光绪十年,任吏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正黄旗满洲副都统;同年改左侍郎、任经筵讲官。光绪十八年,任工部尚书,兼署户部左侍郎。光绪十九年,授镶红旗蒙古都统、刑部尚书。光绪二十三年,任工部尚书;光绪二十八年,兼署兵部尚书。
慈禧 御笔福寿大字榜书
自清代康熙朝开始,从腊月至正月间,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书福”、“赐福”的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其仪式也逐渐庄重繁复。乾隆帝曾在《丁巳嘉平月朔开笔再叠辛亥诗韵》注中说:“嘉平赐福之事,皇祖(康熙)时从未举行,皇考(雍正)创办成例,予御极以来,敬循家法,岁岁遵行,奉为典则。”
此件慈禧皇太后所书“福”“寿”二大字,端庄饱满,尺幅巨大,书于描金云龙纹上敷丹砂的绢幅之上,此类材料多由南方省份进贡而来,制作精良,品质一流,称为“库绢”。此“福”“寿”二字榜书颁赐日期在光绪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北方地区的“小年”。在清朝中期以前,北方地区也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且在坤宁宫举行祭灶仪式,从此进入过年的节奏,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选择“送灶”这一天将“福”“寿”颁赐给大臣,无疑可以看出慈禧对于受赐人松溎的倚重,也是因为松溎还有一重身份即光绪帝的满文老师。
松溎(1833-1907),伊尔根觉罗氏,字寿泉,满洲镶蓝旗人,咸丰十年翻译进士,同治十三年任驻藏办事大臣,光绪五年到京,任刑部左侍郎,光绪十年三月十五日调吏部右侍郎,同年八月十五日转吏部左侍郎,慈禧太后赐字时,是松溎担任吏部左侍郎的第七年,至第二年八月廿九日即升任工部尚书,后历任刑部、工部尚书,兼署兵部尚书等。同时松溎还担任经筵讲官及毓庆宫行走,他是光绪帝的满文教师,是近距离接触光绪皇帝的满洲大臣之一。这里需要介绍的是毓庆宫行走一职,此职务出现于光绪朝,原本毓庆宫为康熙朝所建,为皇太子所居,后乾隆、嘉庆皆曾居住,嘉庆朝后,为避免内外妄生猜疑,遂将毓庆宫改为闲暇临幸之处。自光绪朝开始,毓庆宫改为皇帝入学读书的地方,于是辅导皇帝读书的翁同龢、夏同善等人,均被称为“毓庆宫行走”。与毓庆宫行走类似,清代的经筵讲官也没有专职,通常都是由品级较高的官员兼任。
在《翁同龢日记》中,对于慈禧太后于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赏赐御笔的事情俱有记载,因为同属光绪帝的老师,松溎受赐的事也被翁同龢记载在了日记里。
翁同龢日记光绪十七年腊月廿三日记载“廿三日,晴暖无风。是日紫光阁宴蒙古,无书房。……皇太后赐御书益寿二大字,福寿各一方,请孙兄撰谢摺并书之,松溎无两大字,亦连衔谢恩。摺内称御书益寿字二幅、福寿字各三方,叩头分领讫云云。……”
可知,当时慈禧赐给同为光绪帝老师的翁同龢、孙家鼐、松溎三位大臣“福”“寿”字各一方,两位汉臣加赐“益寿”二大字各一幅,谢恩摺则由三人联衔,孙家鼐撰书上奏。
慈禧太后的书法具有皇家宫廷书法的平和正大气象,用笔浑厚、稳健,逢年赐福,福寿绵延,吉庆有余,实为难得的艺林珍品。
说明:松溎(1833-1907),伊尔根觉罗氏,字寿泉,镶蓝旗满洲人。咸丰十年,登翻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五年,任刑部左侍郎,次年任镶黄旗蒙古副都统。光绪八年,兼署礼部右侍郎、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光绪十年,任吏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正黄旗满洲副都统;同年改左侍郎、任经筵讲官。光绪十八年,任工部尚书,兼署户部左侍郎。光绪十九年,授镶红旗蒙古都统、刑部尚书。光绪二十三年,任工部尚书;光绪二十八年,兼署兵部尚书。
慈禧 御笔福寿大字榜书
自清代康熙朝开始,从腊月至正月间,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书福”、“赐福”的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其仪式也逐渐庄重繁复。乾隆帝曾在《丁巳嘉平月朔开笔再叠辛亥诗韵》注中说:“嘉平赐福之事,皇祖(康熙)时从未举行,皇考(雍正)创办成例,予御极以来,敬循家法,岁岁遵行,奉为典则。”
此件慈禧皇太后所书“福”“寿”二大字,端庄饱满,尺幅巨大,书于描金云龙纹上敷丹砂的绢幅之上,此类材料多由南方省份进贡而来,制作精良,品质一流,称为“库绢”。此“福”“寿”二字榜书颁赐日期在光绪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北方地区的“小年”。在清朝中期以前,北方地区也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且在坤宁宫举行祭灶仪式,从此进入过年的节奏,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选择“送灶”这一天将“福”“寿”颁赐给大臣,无疑可以看出慈禧对于受赐人松溎的倚重,也是因为松溎还有一重身份即光绪帝的满文老师。
松溎(1833-1907),伊尔根觉罗氏,字寿泉,满洲镶蓝旗人,咸丰十年翻译进士,同治十三年任驻藏办事大臣,光绪五年到京,任刑部左侍郎,光绪十年三月十五日调吏部右侍郎,同年八月十五日转吏部左侍郎,慈禧太后赐字时,是松溎担任吏部左侍郎的第七年,至第二年八月廿九日即升任工部尚书,后历任刑部、工部尚书,兼署兵部尚书等。同时松溎还担任经筵讲官及毓庆宫行走,他是光绪帝的满文教师,是近距离接触光绪皇帝的满洲大臣之一。这里需要介绍的是毓庆宫行走一职,此职务出现于光绪朝,原本毓庆宫为康熙朝所建,为皇太子所居,后乾隆、嘉庆皆曾居住,嘉庆朝后,为避免内外妄生猜疑,遂将毓庆宫改为闲暇临幸之处。自光绪朝开始,毓庆宫改为皇帝入学读书的地方,于是辅导皇帝读书的翁同龢、夏同善等人,均被称为“毓庆宫行走”。与毓庆宫行走类似,清代的经筵讲官也没有专职,通常都是由品级较高的官员兼任。
在《翁同龢日记》中,对于慈禧太后于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赏赐御笔的事情俱有记载,因为同属光绪帝的老师,松溎受赐的事也被翁同龢记载在了日记里。
翁同龢日记光绪十七年腊月廿三日记载“廿三日,晴暖无风。是日紫光阁宴蒙古,无书房。……皇太后赐御书益寿二大字,福寿各一方,请孙兄撰谢摺并书之,松溎无两大字,亦连衔谢恩。摺内称御书益寿字二幅、福寿字各三方,叩头分领讫云云。……”
可知,当时慈禧赐给同为光绪帝老师的翁同龢、孙家鼐、松溎三位大臣“福”“寿”字各一方,两位汉臣加赐“益寿”二大字各一幅,谢恩摺则由三人联衔,孙家鼐撰书上奏。
慈禧太后的书法具有皇家宫廷书法的平和正大气象,用笔浑厚、稳健,逢年赐福,福寿绵延,吉庆有余,实为难得的艺林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