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909
上一件
下一件
沈士充 1618年作 溪山深秀 手卷
引首24×105cm;画心25×202cm
作品估价:RMB 2,000,000-3,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909
拍品名称:
沈士充 1618年作 溪山深秀 手卷
年 代:
1618年作
尺 寸:
引首24×105cm;画心25×202cm
材 质:
设色绢本
形 制:
手卷
题 识:
题识:溪山深秀。戊午新秋,沈士充写。 钤印:子居 鉴藏印:的真、健之珍赏、天石审...
拍品描述:
说明:周立矩旧藏。周立矩,字石书,四川南川人。乾隆举人。天资秀逸,嗜饮、工书,不醉不肯搦管。求书者挈棱其门,俟其醉书之,运笔如飞,一挥而就。工诗,有松风阁诗集。

沈士充于万历戊午(1618)作《溪山深秀》,所绘溪山深处,有读书归隐之士,驾扁舟之友过访;环溪屋舍俨然,渔归唱晚,一脉祥和宁静之境。是作呈现江南水乡之情调,画中群山低缓,格高调雅,气韵生动;其运笔精致,流畅贯通,松紧有驰,体现出沈士充“丘壑青葱,皴染淹润”之风格。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认为,“苏松派”以赵左为首,“云间派”以沈士充为首,“华亭派”以顾正谊为首,三派皆地松江府,后来以董其昌影响最大,因之三派总称松江派,松江派以董其昌为首,风貌也大体相类。三派虽以董其昌为首,既然形成流派,这种对画坛的影响是不能小觑的。所以沈士充的绘画影响力是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的。
各家著述于沈士充皆有介绍,如姜绍书《无声诗史》:
沈士充,字子居,松江人,写山水丘壑青葱,皴染淹润,云间画派子居得其正传。
清徐沁《明画錄》:
沈士充,字子居,华亭人,所画山水出于宋懋晋之门,兼师赵左,清蔚华古,运笔流畅,格韵兼胜。
蓝瑛、谢彬主编《图绘宝鉴续篡》:
沈士充,号子居,华亭人,赵文度门第也,善山水,用墨流动,笔法松秀,皴染得淹润之穷,山头少突兀之势,其仿大痴者工致而有痕迹。
清秦祖永《桐阴论画》:
沈子居士充,用墨流动,笔法松秀,极有韵致。余得一山水卷,设色明丽,笔墨超逸,颇为合作。可与卞润甫相伯仲。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沈士充,字子居,华亭人,所画山水出于宋懋晋,亦学赵左,兼得两家法,时名最盛,郡人能画者多师之。
这些关于沈士充的画风、师承和笔墨都有介绍,师承上传承宋懋晋、赵左,画风追求清雅淹润。
此作作于1618年,为沈士充传世画作中较为成熟的阶段。沈士充在1611年之前多绘制大山大水,构图也较为繁复,山石皴法严谨且少烟云的渲染,受宋懋晋的影响较深。如沈士充1605年作的《山居图》绘制大山大水,山石的皴法较为严谨,山体结构没有松秀的意境。自1611年后,沈士充的绘画风格发生了转变,画面构图空灵,似是受元人遗法笔意,喜欢营造烟云氤氲的氛围。例如旅顺博物馆所藏沈士充《仿黄子久天池石壁图》,仿黄公望画作,笔法恣肆,画面布局疏密有致,墨色较为秀润,淡墨皴擦表现山体,山体顶部有苔点点缀分布。上海博物馆藏沈士充1618年作的《柳溪茅屋图》,画面空灵萧散,绘制出烟云朦胧的江南特色。此二作皆与本作风格接近。
在探讨董其昌的代笔人问题时,沈士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董其昌在其札记中明确提及沈士充,表达了对其画艺的高度认可。董其昌曾写道:
暑中以褦襶为嫌,不能相过从为念,久不作画,时以沈子居笔求应者,倘得子居画,不佞冒可题款,否则于使者行期有误,奈何。全幅奉纳,以省往来之烦。
这段话表明,董其昌认为沈士充的画作水平足以代表自己,甚至愿意在沈士充的画作上题款,视其作品为自己的作品。
同样,陈继儒在给沈士充的信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子居老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
这封信进一步证实了沈士充在董其昌及其朋友圈中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得到了董其昌的认可,甚至被要求以董其昌的名义流传。
这一时期,沈士充的画艺达到了与董其昌相媲美的高度,因此得到了董其昌的极高评价,并被明确认定为代笔人。他的作品不仅受到董其昌的推崇,还受到了董其昌社交圈中其他名人的追捧。在这样的背景下,沈士充在1618年创作的《溪山深秀》作为其成熟期的代表作,且自署本款,就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