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007
上一件
下一件
关良 东德市镇 镜框
46×37cm
作品估价:RMB 1,400,000-1,6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3007
拍品名称:
关良 东德市镇 镜框
尺 寸:
46×37cm
材 质:
布面油画
形 制:
镜框
题 识:
【题识】关良。
拍品描述:
【出版】《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关良》第144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2...
【说明】
1.Lot3007-3008、Lot2301-2307为关良家属友情提供。
2.关良1957年访德期间创作了一系列「德国风景」作品,在德期间关良受益良多,当地充满异域风情的风景令他留恋不止,情之所至曾进行多次创作。此幅《东德市镇》甚得关良所喜,后赠予女儿,由画家家属珍藏至今,弥足珍贵。

要搞清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两者有些什么共通处以及彼此的区别、不同点。外国人喝很浓的咖啡,中国人喝清淡的茶,要慢慢品出味道来。两个民族的习惯、气质、历史、传统不同,以致在艺术上的见解也不同,譬如,西画比较讲写实,中国画比较讲意趣,中国艺术的特点,是从平面里找艺术。戏剧也是一样,如国外的歌剧、话剧里布景很实,而我国传统戏剧则很少用道具、布景,完全靠演员表演,开门、骑马、划船,靠优美的舞蹈、动作引起观者的想象。中国绘画中讲究用笔,以线为主,对明暗、体积的追求并不很露骨,西画则着力于表现物体的空间、体积,追求面。
中、西艺术不易溶(融)合,但是对两者都要很好研究,取长补短,则是没有冲突的,方法不同,目的是一样的。」
─关良《美术家》双月刊第19期,1981年,香港美术家出版社

1922年学成归国,先后任教于上海东方艺术研究会(上海艺术大学)、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现浙江美术学院),是最早将油画介绍到中国的美术教育家之一,和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一起,并称「中国早期油画四大家」,同时也是中国画新形式的探索者及中坚人物。关良的油画筑基于西方印象派及现代派艺术表现手法,而始终以表现中国意趣为追求。
1957年,关良与李可染两人作为文化部代表访问东德,并观摩、写生文化遗产。同年在柏林科学院举办画展。展出期间,受到柏林艺术节瞩目,所展出作品被抢购一空。其人物小品由伊姆茵采尔公司出版,编为《世界美术》丛书第692号。在《关良回忆录:东德记游》中,画家曾写下这样的语句:「为了使我们了解德国,特配备了汽车、驾驶员和翻译。我们奔驶在易北河蜿蜒流经的土地上。车窗外只见绿、黄相间的田野,郁郁葱葱,这是一片片蓄草养牛的牧场草地,草场附近又总有一丛丛浓郁稠密的小树林,青翠碧绿,生气盎然。这里,田园式的宁静气氛,令人陶醉的清新空气和具有独等风韵的德意志农村田野,古朴庄穆的建筑物……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激涌起了我们的创作热情。」
德国之行,是关良绘画进程中颇具标志性的时间节点。这不只是一次外事活动,也是一次深切感受欧洲风光,观摩西方名家作品的绝好契机。同行的李可染也感慨:「如同从另一个星球来到这里,以陌生的眼光看一切,充满新鲜感觉。」(出自《可染论写生》)。
以德国之行为分割线,丰富了关良风景类油画的面貌,成为其一生中独具风格的作品。
此时关良所作的风景油画,则更接近于文人画的趣味。微妙的调子、淡雅的色彩、洒脱不羁的用笔,粗大鲜明的线条轮廓,把西洋风的题材,用中国式的意境,疏疏落落地、毫不费力地表现出来。
一条极具欧洲风情的小街巷成对角线延伸上去,围绕它所展开的近景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二,虚实相生。加粗的轮廓线、丰富而和谐的色彩将近景那种生活化和画家内心的愉悦感宣泄出来。小镇建筑之轮廓用笔强调生拙而质朴的力度,色彩艳丽而沉著、古奥意蕴、浑朴厚重,掌握了风景油画意境悠远的内在精神。色彩的明朗、造型的简练与明确、线条与光线的韵律、变化。关良已谙熟现代派绘画的形式奥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关良的好友—国画大师方召麟买了不少关良的作品。她对旁人说:「我们的画都要30年后才有人懂。」30年后的今天,艺术市场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对关良的重新关注。
关良富含深意的「自然」、「简单」、「不雕琢」的天真平淡,为西方现代艺术对艺术形式、艺术本质的重构与东方艺术的形式意向、自然精神之间打开了一扇门。后世通过这扇门,可以窥见艺术的新生机,与时代的新命题。

关良家藏 Lot3007-Lot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