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018
上一件
下一件
李可染 1987年作 黄山烟云图 镜心
50×33cm
作品估价:RMB 600,000-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3018
拍品名称:
李可染 1987年作 黄山烟云图 镜心
年 代:
1987年作
尺 寸:
50×33cm
材 质:
设色纸本
形 制:
镜心
题 识:
【题识】黄山烟云图。一九八七年岁次丁卯,可染于师牛堂。
【印文】可染、 实者慧、...
拍品描述:
【说明】本幅为李可染好友梁披云旧藏。梁披云(1907-2010),学名梁龙光,又名梁雪予,1907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书法家、教育家、全国政协六、七、八届委员,澳门特区筹委会委员。巴金、季羡林、饶宗颐、李可染等名人与之多有交谊。梁先生书法自成一家,任书法界著名杂志香港《书谱》杂志社社长多年,为全国侨联顾问,澳门归侨总会创会会长,澳门福建同乡会会长,黎明大学名誉董事长、厦门大学名誉教授。
李可染几上黄山,多次描绘黄山,力图将黄山之景用笔墨语言表现出来,以表现出深邃浑厚的意境。他直面自然,直写河山,而且在写生过程中抛开了传统山石树木勾被之法,大胆地将西方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引入传统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中,直观的表达山自然与自我心灵的契合之处。
此幅李可染的《黄海烟云》创作于1987年,是时他已是八十高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先后举行李可染先生八十寿辰庆贺活动。为黄润华、张凭、李行简在日本举办联合画展写《「苦学派」画展前言》。提出学派的形成与发展问题。七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李可染通讯院士荣誉称号。在此画中,李可染结合积墨法和逆光法两种表现形式,二者相互渗透,把过去山水画中表现黑的部分,变成他画面中亮的部分;白和灰的部分又大胆变成他画面中黑的部分。这种绘画语言的开拓和创新,不仅使他的画面更加接近大自然的表象,引人入胜,更是在积墨法的「厚」和「透」中注入了带有他个人色彩的浓厚风格。画中线条灵动飘逸又都遒劲有力,圆浑厚实,具有极强的立体感。笔墨生动饱满、力道稳重不失大方,缓缓而行,积点成线。山脊和山峰侧面下笔迟涩老辣,线条看似有意识的颤抖而形成一种齿轮状,使得山体更显陡峭俊秀之美。画面下方的树林与山石的用笔一致,寥寥数笔就刻画出树枝的前后穿插关系,树林茂密而葱郁。树干也在浑厚饱满、刚强坚硬的线条抖动下给人一种硬朗挺拔,生机勃勃的感觉。云雾是用山间晕染后的留白,更使整幅作品气韵活泼生动,表现了大自然浑厚一体、率性自然的感觉,画面虽然厚重,但仍蕴含着线条的风采。近景的树林和山路、中景的山体、远景的远峰和天空,以浓淡虚实的分布给予画面一种富有节奏变化的层次美。
黄山,中国最好的风景区,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流的,但风景建设不好,没有什么建设,中间只有玉屏楼。山峰是分开的,组织构图困难,但风景很好。
去黄山,主要画三个东西:1.构图:看到好的构图画下来。近景、远景。人字瀑、好的结构画下来。2.学习目的,不是搞伟大的创作。要画山、树的组织规律,一棵松树的穿插变化。山的构成不一样。山的关联、脉络、石纹、前山与后山衔接的关系,树干穿插变化,组织规律是根本。3.气象。山有气象,山才活,云的翻滚气氛最难画。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点,宁可画慢不要画快,「慢」,不是松劲、懒,要从早画到晚,要踏踏实实画,一天画一张,一棵树五个小时都可以。去黄山的人很多,画画的成群结队,有的去两三天,抢着画,一小时画三十张,一点用处没有,只是符号说明,回到家里没法画的。
去写生要非常勤快,认真,不要随随便便画,草草画一个轮廓,回家怎么办?只好编。去的态度是搜集资料,练基本功。年轻人,要看得远、攻关,要一个一个攻,看谁攻关多。克服困难越多成就越大,要有志气,不要把画看得很容易。要一步步走,要详细地观察。要用研究的态度。任何学问连同画画都不是那样容易,搞艺术不能像「探囊取物」。千岩万壑,大的构图不要太强调透视,松树近,显得比山还高。因此要把透视尽量减低。
照相对此没有办法,有时近景几片树叶比西湖的湖心亭还大。科学的东西,有时也有局限,不能代替艺术,不能像照相机那样画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是很主张研究科学,但科学原理要为艺术表现服务。
树、房子和山的区分,关键在明暗,不在色彩。物象的区分在明暗,不在色彩。房、山明度相同,单用色彩分不开。空间感在明度而不在色彩,明度相同,远看就消灭了,色彩不能真正解决空间问题。
随随便便画十张,不如认认真真画一张,画前要好好观察,宁可画得少,画的少仍是勤奋的。从早到晚,踏踏实实解决一个问题。
中国画对构图叫经营位置。从前我在上海美专上学,一个同学画静物写生,苹果离得很远。他在量,量半天,苹果只能画半个,怎么办?你把苹果画过来一下,不就行了。中国画按照意图想法,位置可以变动自如。
—摘录自李可染1979年4月18日对留学生谈话
李可染几上黄山,多次描绘黄山,力图将黄山之景用笔墨语言表现出来,以表现出深邃浑厚的意境。他直面自然,直写河山,而且在写生过程中抛开了传统山石树木勾被之法,大胆地将西方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引入传统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中,直观的表达山自然与自我心灵的契合之处。
此幅李可染的《黄海烟云》创作于1987年,是时他已是八十高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先后举行李可染先生八十寿辰庆贺活动。为黄润华、张凭、李行简在日本举办联合画展写《「苦学派」画展前言》。提出学派的形成与发展问题。七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李可染通讯院士荣誉称号。在此画中,李可染结合积墨法和逆光法两种表现形式,二者相互渗透,把过去山水画中表现黑的部分,变成他画面中亮的部分;白和灰的部分又大胆变成他画面中黑的部分。这种绘画语言的开拓和创新,不仅使他的画面更加接近大自然的表象,引人入胜,更是在积墨法的「厚」和「透」中注入了带有他个人色彩的浓厚风格。画中线条灵动飘逸又都遒劲有力,圆浑厚实,具有极强的立体感。笔墨生动饱满、力道稳重不失大方,缓缓而行,积点成线。山脊和山峰侧面下笔迟涩老辣,线条看似有意识的颤抖而形成一种齿轮状,使得山体更显陡峭俊秀之美。画面下方的树林与山石的用笔一致,寥寥数笔就刻画出树枝的前后穿插关系,树林茂密而葱郁。树干也在浑厚饱满、刚强坚硬的线条抖动下给人一种硬朗挺拔,生机勃勃的感觉。云雾是用山间晕染后的留白,更使整幅作品气韵活泼生动,表现了大自然浑厚一体、率性自然的感觉,画面虽然厚重,但仍蕴含着线条的风采。近景的树林和山路、中景的山体、远景的远峰和天空,以浓淡虚实的分布给予画面一种富有节奏变化的层次美。
黄山,中国最好的风景区,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流的,但风景建设不好,没有什么建设,中间只有玉屏楼。山峰是分开的,组织构图困难,但风景很好。
去黄山,主要画三个东西:1.构图:看到好的构图画下来。近景、远景。人字瀑、好的结构画下来。2.学习目的,不是搞伟大的创作。要画山、树的组织规律,一棵松树的穿插变化。山的构成不一样。山的关联、脉络、石纹、前山与后山衔接的关系,树干穿插变化,组织规律是根本。3.气象。山有气象,山才活,云的翻滚气氛最难画。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点,宁可画慢不要画快,「慢」,不是松劲、懒,要从早画到晚,要踏踏实实画,一天画一张,一棵树五个小时都可以。去黄山的人很多,画画的成群结队,有的去两三天,抢着画,一小时画三十张,一点用处没有,只是符号说明,回到家里没法画的。
去写生要非常勤快,认真,不要随随便便画,草草画一个轮廓,回家怎么办?只好编。去的态度是搜集资料,练基本功。年轻人,要看得远、攻关,要一个一个攻,看谁攻关多。克服困难越多成就越大,要有志气,不要把画看得很容易。要一步步走,要详细地观察。要用研究的态度。任何学问连同画画都不是那样容易,搞艺术不能像「探囊取物」。千岩万壑,大的构图不要太强调透视,松树近,显得比山还高。因此要把透视尽量减低。
照相对此没有办法,有时近景几片树叶比西湖的湖心亭还大。科学的东西,有时也有局限,不能代替艺术,不能像照相机那样画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是很主张研究科学,但科学原理要为艺术表现服务。
树、房子和山的区分,关键在明暗,不在色彩。物象的区分在明暗,不在色彩。房、山明度相同,单用色彩分不开。空间感在明度而不在色彩,明度相同,远看就消灭了,色彩不能真正解决空间问题。
随随便便画十张,不如认认真真画一张,画前要好好观察,宁可画得少,画的少仍是勤奋的。从早到晚,踏踏实实解决一个问题。
中国画对构图叫经营位置。从前我在上海美专上学,一个同学画静物写生,苹果离得很远。他在量,量半天,苹果只能画半个,怎么办?你把苹果画过来一下,不就行了。中国画按照意图想法,位置可以变动自如。
—摘录自李可染1979年4月18日对留学生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