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702
上一件
下一件
墨玉凸領大璇璣
L 22.1cm、H 9.3cm
作品估价:TWD 500,000-2,5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免责声明》
图录号:
702
拍品名称:
墨玉凸領大璇璣
年 代:
新石器時代晚期
尺 寸:
L 22.1cm、H 9.3cm
拍品描述:
來源:日本酒井家族舊藏 墨玉質,石色鬱黑,黧脈奔展於翠地;其上又撒白斑,若初雪點巒。器形為一有領璇璣,體積遠巨於多數同形器,中央孔徑(好)約二倍於環(肉)。雙向生領,高闊如筒箍,領端大幅遠離環面。二領概等高,端處徑面皆稍寬於根。環面平整,薄而不虛,由三等長、等距之牙組成:牙端沿切線外展,狀如劍尖,左右對稱,內角略與鄰牙根部相沾。兩牙之間出扉,皆含三組對齒並一尾。體制宏碩,工跡古袤,寓璇璣之形於破格之體。 此器之工藝屬平面部分為善,出領則似以簡易方法削磨成形,與馬蹄形器(圖一)有異曲同工之感——以此推斷,其製作可能不晚於新石器時代。又談其功用,環面兩側既生領如筒,則應是為便於套至竿、柱一類結構上,或安裝在溝槽中。案目前對於玉璇璣功能之推測概有二派,一是自清人吳大澂以來之天文用具說,[1]另一則屬由夏鼐先生為首之玉飾說。[2]若依前論將璇璣視作觀星工具,則或能呈類於現代星象盤之構造,例如比利時學者密舍爾(Henri Michel)主張之璇璣、玉琮合用說(圖二)——儘管勝於尺寸,如果將此器套於某種特殊座架上,或許亦可達密氏推測之用法,甚至較手持常規琮與璇璣之觀測效果更佳,猶手持和立式望遠鏡之分;反之,倘僅將如此別出心裁之大型玉器歸為單純標示身分地位之飾件或禮器,便有未竟之疑。惟今仍無法肯定璇璣之用,且此器又非屬常類,則本論實也僅能備作一說。 璇璣又稱璿璣、牙璧,源於海岱地區,始見於大汶口文化中期,直至西周方衰,生產地區主為黃河流域。考各時各地璇璣之特徵以斷此器,其好寬於肉,扉齒成組,牙尖出廓並指向切線,較接近龍山文化晚期和石峁遺址之形制,例如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 Museums)藏之一件〈NOTCHED, SERRATE JADE DISK〉(參閱2)。而有領璧(環)之傳播時空亦與璇璣有所重疊,其中尤為引人注目者屬台北故宮購藏之〈凸領環〉(參閱1):該器無論於玉質、沁色、出領比例和推定年代皆頗近於〈墨玉凸領大璇璣〉,惟二物存在器形方面之根本差異,且前者體積較小、功能同樣成謎。而新石器時代之璇璣雖似無出領他例,卻有如海陽司馬台和石峁遺址出土,玉璇璣分別與有領璧及青銅齒輪一同套疊之例(參閱3、4),顯兼與此器和密氏觀點存異曲同工之妙,惜迄今亦不能確知其用。至於時處殷、周之金沙遺址則同樣發現有領璇璣,不過與此器似非屬一類。[4]另外,璇璣之尺寸通常為十公分左右,寬如此器之大型璇璣雖極度罕有,實仍有零星例證可參(參閱5)。以上舉隅皆可以作為考究此器之備參,並待未來有更多考古發現時,這件獨殊之璇璣或許也能成為有別多數同形器之文明線索。 註腳 [1]清‧吳大澂:《古玉圖考》(北京:中華書局,2013),頁64-65。 [2]夏鼐:〈所謂玉璿璣不會是天文儀器〉,《考古學報》1984年第4期,頁403-412。 [3]紅山文化:箍形玉器(h. 11.5cm)。古方主編:《中國古玉器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頁49。 [4]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金沙淘珍:成都市金沙村遺址出土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頁97。 [5](左)鄧淑蘋:《古玉圖考導讀》(台北:藝術圖書,1992),頁44。(中)夏鼐:〈所謂玉璿璣不會是天文儀器〉,頁405。(右)劉雲輝、劉思哲:〈【巡禮馬銜山】再談齊家文化玉器璧琮組合以及套疊使用問題〉,《中國甘肅網》,http://www.gscn.com.cn/culture/system/2024/05/20/013144518.shtml(2024年5月20日發表)。關於密氏與劉氏之詳細主張亦見上述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