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703
上一件
下一件
玉短劍
L 21.5cm、W 3.2cm
作品估价:TWD 800,000-1,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免责声明》
图录号:
703
拍品名称:
玉短劍
年 代:
東周
尺 寸:
L 21.5cm、W 3.2cm
拍品描述:
來源:日本酒井家族舊藏 青玉質,底色濃淡居中,全器覆白、褐雜沁斜紋,狀若飛砂吹馳,亦酷有迷彩之效。包漿輝亮,潔而不滯,運化寒氣於器表稜弧。形呈連柄短劍,狹長扁實,身、柄一線,左、右構形對稱。鋒概作銳三角形,二端為弧,並開斜直劍刃(鍔)至援尾收直角,使劍面(從)頂較底處略寬。脊、刃內高成峰線,令劍之兩面各凹二窪,或具血槽之效。柄身(莖)約占器長四分之一,寬劍面之半,同有刃。矩形柄首,三邊鑿齒狀緣,中開T形穿孔,尖端指向器尾。劍面留橫向平行磨痕,而兩側刃部亦有小型缺口不等,似曾付諸實用。形制奇罕,刀工簡勁,足稱玉兵遺珍。 此器之形制於先秦玉質兵器中尤顯獨殊,在其刃部雖與常見之玉戈幾無異,然一體成形之完整構造卻遠於中國歷來之玉戈樣式,反類近西周以來受北方草原文化而生之金屬短劍,且尤與曾侯乙墓發現之E. C. 11:98〈玉首匕〉(參閱1)高度接近,區別只在後者乃玉首銅身,且玉部之形制較為複雜;然而如E. C. 11:98一類的曾侯乙墓文物實乃孤例,因此較難從這項對比中窺見此器之背景脈絡。至於除了該例,〈玉短劍〉亦與關中地區的短劍相當雷同,例如寶雞益門二號墓出土M2:1和M2:2〈金柄鐵劍〉(參閱2、3),或者台北故宮藏〈鏤空蟠虺紋柄短劍〉(參閱4)。此種秦式短劍刃部屬柳葉狀,柄身狹窄,柄首似長方形,且劍面、柄身、柄首三部分段明顯,和東周時期其他地區之短劍多不相同,[1]則也許可推測此器若非楚制,亦有可能和秦式短劍具相近之製造時空,又或者E. C. 11:98本就和秦式短劍具某種關聯。另外,此器之形制雖更接近E. C. 11:98,而既雕直徑頗細之帶刃柄身、不易抓握,柄首亦留特殊穿孔,顯示其柄部似乎應需接上某種護套,甚至可搭配玉劍格使用——這種推斷除因此器刃部已有擊劃痕跡,亦是因為寶雞益門二號墓之鐵劍屬「分制卯合,有鐵莖插入金柄內」[2]故;惟處冶煉技術趨向成熟並已出現鐵製兵器之時代,玉兵器之運用方式既非附諸周禮,亦較不可能揮於沙場,而恐為貴族之玩賞物,或者另有特定用途。 而除如此器之玉短劍,今尚見有模仿其他東周新出器形之玉兵器,例如收於震旦文教基金會圖錄中的兩件〈玉削〉(參閱5、6)是春秋、戰國青銅削刀之變體,說明玉質短劍乃不為孤例。又儘管差異較大,尚可以找到以玉為主之短劍,是同出於曾侯乙墓出土之C. 11:99〈玉劍〉(參閱7),而有置於主棺與隨葬棺之差。至於在同時期玉戈之中,固有戈形(援)屬直對稱並帶繁雜紋飾者,然其尾部(內)及穿孔仍皆不離戈之原形,例如台北故宮藏〈龍紋玉戈〉(參閱8)——無論是玉戈、玉劍和其他玉兵器,在社會快速變遷之春秋戰國時代似乎皆脫離了舊有的禮儀定位,而著重於表現身分階層和精神象徵之裝飾性意義,[3]遂使身居開展階段的中國短劍也可以如一眾古早器形擁有玉質之姿。 註腳 [1]「秦式短劍」一詞最早由張天恩先生提出,而以李學勤先生為首之學者並不認同張氏所謂短劍為秦文化獨有器物。本文以為秦地出土的短劍樣式並非單一,其中最接近〈玉短劍〉之例證的確極少見於關中地區以外,因此仍選用張天恩先生提出之詞彙。關於秦式短劍之論辯,可見陳平:〈試論寶雞益門二號墓短劍及有關問題〉,《考古》1995年第4期,頁361-375。 [2]寶雞市考古工作隊:〈寶雞市益門村二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93年第10期,頁5。這一點雖僅寫於M2:1(參閱1)之敘述中,然文章同頁也提到該墓出土共三把劍的形制相近,因而可以推測二者結構應都屬此形態。 [3]徐堅:《時惟禮崇:東周之前青銅兵器的物質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頁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