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806
上一件
下一件
玉獸面紋大琮
L 8.1cm、H 6cm
作品估价:TWD 800,000-1,5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图录号:
806
拍品名称:
玉獸面紋大琮
年 代:
良渚文化
尺 寸:
L 8.1cm、H 6cm
拍品描述:
來源:台灣資深玉器藏家舊藏 中型琮,玉質原色墨中透紫,紋理細膩勻整,而於器表佈大面積鈣化白沁和部分紋痕,其澤白、褐交雜,濃渾而不慘黯。形制厚重肅穆,整體內圓外方,四面微張若弧,各角微擴而形成鈍角,射(即柱狀部分)壁窄而堅實,內緣留下明顯管鑽段差和零星鑿痕。器側四轉角處施浮雕暨陰刻紋飾,落筆較淺,各為相同之簡化神人獸面紋:頂標框線,上作代表人之帶尾小眼,下為代表獸之圓珠大眼,並藉跨面浮稜表人、獸之口、鼻。形制標準,工法古樸,紋飾顯為良渚風格,和商、周以降之玉琮昭然有別。
根據現時較通行之劉斌先生分類法,此琮於良渚文化中屬於第二式,亦即「橫截面為弧邊方形。特點是相鄰兩面的夾角大於90度,神徽圖像以角為中軸分置於兩個面上」——此類型亦可謂良渚玉琮由圓至方,由繁入簡的過渡形式,並可定位其時代至良渚文化中期以後。[1]比較具體例證,此琮與瑤山遺址M2:22(參閱1)和福泉山遺址M65:50(參閱2)一類帶簡化神人獸面紋之二式玉琮皆十分相似;且福泉山M65:50之發掘報告謂其「器表已變為乳白色,在燈光透照下內層仍隱現青綠色」,[2]可知此器無論於外觀、材質甚至物理特徵皆高度契合正式出土文物,作為市場罕見之著名器形實甚為可貴。
作為跨時空而數量相當有限之玉器器形,學界對於琮之由來與功能,乃至神人獸面紋於良渚文化中的象徵意義皆未有定論;且因玉琮之縱、橫分布廣泛,其中又存在一時一地之先民具體如何運用玉琮之詳雜難辨問題。單論良渚文化,近年之研究則多認同玉琮確表「天圓地方」觀念,具有天文和地理二方面的指涉,並且聯繫至中國古代之神話及宇宙論,惟諸家之假說仍不盡相同。關於玉琮的發現與研究,有一值得提及之處為同形器近年來陸續於珠江三角洲和四川平原出土:此項進涉使得琮和璧一同成為最早廣布中國大陸各處,並且至秦、漢大一統時期仍持續生產之代表性玉器;亦顯示良渚文化對外,乃至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亞洲大陸各地的文化交流淵源。
[1] 劉斌:《法器與王權:良渚文化玉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頁159-164。
[2] 黃宣佩主編:《福泉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頁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