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8109
下一件
全国中高等学校调查报告等一组
尺寸不一
作品估价:RMB 1,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图录号:
8109
拍品名称:
全国中高等学校调查报告等一组
尺 寸:
尺寸不一
拍品描述:
年代:民国印本
一组 纸本 平装
提要:拍品包含:1.民国十三年《国立自治学院周年纪念刊》一份;2.民国十九年《全国公私立图书馆一览表》一册;3.民国二十三年《全国高等教育概况统计》一册;4.民国二十五年《全国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一览表》一册;5.民国三十五年《教育法令》一册;6.民国三十五年《学生新歌集》一册;7.民国三十六年《国立中等学校一览表》一册;8.民国三十七年《最近全国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概况一览》一册;9.《全国公私立中等学校一览表》一册;10.《专科以上学校特种教育纲要》一册;11.《现代青年成功之道》一册;12.北京中国大学校规六张。
“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与与近代中国平民教育
近代中国社会面临深刻变革,平民教育作为社会改良的重要途径,在20世纪初期得到广泛发展。作为近代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杰出代表,晏阳初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他立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体系的推动实践。他提出了以“四大教育”为核心的平民教育理论,并在河北定县开展了系统的实验。此后,又创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培育人才,使以平民教育为引领的乡村建设获得了国际化升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进步,也为全球平民教育提供了典范。
晏阳初(1890-1990),名兴复,四川巴中县(今巴州区)人。其父晏美堂系当地儒医,随着晚清西方传教士的来华,复受聘至基督教内地会巴中福音堂教习中文。在传统儒家教育与西方新式教育的双重浸润下,晏阳初早岁接受基督教洗礼,崇尚民主科学,于辛亥革命后先后负笈香港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在求学期间,曾于1918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服务工作,在法国战场教为华工识字,也成为其平民教育事业的最早溯源。此后,经过英、美立志与访学实践,晏阳初将平民教育事业与社会变革复兴相结合,投身教育实践。可以说,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碰撞、选择、认同和融会的过程,亦是时代特殊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复合产物。
定县实验——平民教育思想之流布
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内忧外患,经济凋敝,文盲率极高,民众普遍缺乏现代知识与技能。晏阳初在留学归国后,深感中国问题的根源在于“愚、穷、弱、私”,并提出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的主张。他借鉴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了以平民教育为核心的乡村建设理论。
1924年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后,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作为实验区,推行系统的平民教育运动。其实验内容包括归结为四大教育体系,即通过识字运动、平民学校等方式扫除文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文艺教育;推广农业技术,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生计教育;建立乡村医疗体系,改善农民健康水平的卫生教育;培养农民的公共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
定县实验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水平,还形成了可复制的平民教育模式。其经验被推广至全国,并影响了后来的乡村建设运动。同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其后来在国际上的平民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晏阳初及其同仁意欲从基础上改造落后的中国,使其在经济、文化、教育、民族精神等领域正确地发展,从时代语境方面来看极具意义。
此后,晏阳初将平民教育经验作为改革的起点,并在实践中将其进一步深化到乡村改造建设层面。他认为,教育必须与乡村经济、卫生、政治相结合,才能真正改变农村面貌。因此,他在定县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乡村建设,培养本土人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逼近定县,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向后方转移,并发起抗战教育运动。基于战时条件不足以大规模开展乡村建设的客观现实,晏阳初决定为战后乡村建设培养人才。在卢作孚的帮助下,1940年在北碚大磨滩创办私立“私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
与此同时,平民教育促进会另一骨干成员瞿菊农离开定县后,先后辗转任教湘、贵两地,后经清华、南开、金陵大学、协合医学院等校合作设置研究机构“乡村建设研究所”,瞿氏旋任所长。瞿菊农(1901-1976),名世英,以字行,江苏常州人,早年与耿济之、郑振铎、郭绍虞、瞿秋白(瞿菊农远房堂侄)投身五四运动,曾留学海外,系最先获得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为了集中力量办好育才院,乡村建设研究所不久即停办,瞿菊农专任乡村建设育才院教授。
办学之初,“私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仅设有乡村教育系、农业系和农业经济系,为两年学制。后农业经济系停办,实际开设即乡村教育系和农业系,继而又特设研究部,瞿菊农任主任,其目的是培养全国需要的致力于乡村改造的高级人才。至1942年9月又增设水利工程系和社会行政系。
1943年,晏阳初因公出国,由瞿菊农代理育才院院长职务,后又代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干事长职务。瞿氏代理院长职务后,为办好育才院而全力以赴,要求师生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积极准备将育才院扩建为独立学院,经过多方奔走,筹集经费,扩建校舍,充实设备,延聘师资。194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其扩充为独立学院,改名“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设农学、农田水利、教育系、社会系,学制为四年。1951年改名为“川东教育学院”,院校改革后并入西南大学。
瞿菊农代理院务期间,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诸如取消训导制,学院成立“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处理重大问题,学生的课外活动,概由选举产生的学生会组织进行民主管理,学校坚持学术自由、民主办学,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其颇富特色的育才模式至今值得借鉴。
国际援助——育才办学实践的推动
1943年1月,时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在重庆邀请晏阳初、吴贻芳、桂质廷、吴景超、李卓敏、陈源等人组成“战后问题中国研究小组”,以策应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关于战后建设及赈济的议定,于3月底即抵达华盛顿。5月24日,时值哥白尼逝世四百年纪念日来临之际,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及南美洲等西半球各国几百所高等学术机构决定在纽约集会,组成委员会评选出在不同领域对现代世界作出革命性贡献的十人进行表彰。为了让受表彰的人士能亲自到纽约出席接受荣誉,评选范围仅限定为当时在美洲大陆内的各国人士。
由于晏阳初在平民教育方面所做的贡献,晏阳初作为唯一的亚洲人最终得以入选。并与爱因斯坦、杜威、福特、莱特兄弟等一同获得此份殊荣。对于当时仍处在艰苦抗战中的中国而言,晏阳初获得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于晏领导的平教事业的肯定,也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
这一时期,晏阳初利用海外宣传,以期获得各国援助,从其与瞿氏等人的跨洋通信中得以反映。新兴的育才办学事业得以推动,平民教育实践亦得到了国际化升华。
1945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全国民众教育委员会,聘请晏阳初为主任委员,并要求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南京设立办事处。同年11月,联合国文教组织在巴黎举行首次会议。此次会议以中国平民教育经验为蓝本,制定了文教组织基本教育计划,以在世界未开发地区推行基本教育,以扫除文盲、灌输基本教育为目标。晏阳初及其同仁在国内开展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已然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国际社会为消除贫困所作的努力,都可以看到“定县实验”的身影。
1955年10月,美国《展望》杂志发表文章将晏阳初列为当代世界100位重要人物之一,并尊称他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进步,也为全球平民教育提供了典范。定县实验展现了教育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引擎,而乡村改造则体现了晏阳初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在当今回归人文传统的整体乡村建设研究背景下,晏阳初的理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Lot8109-Lot8129平民教育资料专场
一组 纸本 平装
提要:拍品包含:1.民国十三年《国立自治学院周年纪念刊》一份;2.民国十九年《全国公私立图书馆一览表》一册;3.民国二十三年《全国高等教育概况统计》一册;4.民国二十五年《全国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一览表》一册;5.民国三十五年《教育法令》一册;6.民国三十五年《学生新歌集》一册;7.民国三十六年《国立中等学校一览表》一册;8.民国三十七年《最近全国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概况一览》一册;9.《全国公私立中等学校一览表》一册;10.《专科以上学校特种教育纲要》一册;11.《现代青年成功之道》一册;12.北京中国大学校规六张。
“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与与近代中国平民教育
近代中国社会面临深刻变革,平民教育作为社会改良的重要途径,在20世纪初期得到广泛发展。作为近代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杰出代表,晏阳初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他立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体系的推动实践。他提出了以“四大教育”为核心的平民教育理论,并在河北定县开展了系统的实验。此后,又创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培育人才,使以平民教育为引领的乡村建设获得了国际化升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进步,也为全球平民教育提供了典范。
晏阳初(1890-1990),名兴复,四川巴中县(今巴州区)人。其父晏美堂系当地儒医,随着晚清西方传教士的来华,复受聘至基督教内地会巴中福音堂教习中文。在传统儒家教育与西方新式教育的双重浸润下,晏阳初早岁接受基督教洗礼,崇尚民主科学,于辛亥革命后先后负笈香港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在求学期间,曾于1918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服务工作,在法国战场教为华工识字,也成为其平民教育事业的最早溯源。此后,经过英、美立志与访学实践,晏阳初将平民教育事业与社会变革复兴相结合,投身教育实践。可以说,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碰撞、选择、认同和融会的过程,亦是时代特殊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复合产物。
定县实验——平民教育思想之流布
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内忧外患,经济凋敝,文盲率极高,民众普遍缺乏现代知识与技能。晏阳初在留学归国后,深感中国问题的根源在于“愚、穷、弱、私”,并提出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的主张。他借鉴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了以平民教育为核心的乡村建设理论。
1924年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后,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作为实验区,推行系统的平民教育运动。其实验内容包括归结为四大教育体系,即通过识字运动、平民学校等方式扫除文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文艺教育;推广农业技术,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生计教育;建立乡村医疗体系,改善农民健康水平的卫生教育;培养农民的公共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
定县实验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水平,还形成了可复制的平民教育模式。其经验被推广至全国,并影响了后来的乡村建设运动。同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其后来在国际上的平民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晏阳初及其同仁意欲从基础上改造落后的中国,使其在经济、文化、教育、民族精神等领域正确地发展,从时代语境方面来看极具意义。
此后,晏阳初将平民教育经验作为改革的起点,并在实践中将其进一步深化到乡村改造建设层面。他认为,教育必须与乡村经济、卫生、政治相结合,才能真正改变农村面貌。因此,他在定县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乡村建设,培养本土人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逼近定县,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向后方转移,并发起抗战教育运动。基于战时条件不足以大规模开展乡村建设的客观现实,晏阳初决定为战后乡村建设培养人才。在卢作孚的帮助下,1940年在北碚大磨滩创办私立“私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
与此同时,平民教育促进会另一骨干成员瞿菊农离开定县后,先后辗转任教湘、贵两地,后经清华、南开、金陵大学、协合医学院等校合作设置研究机构“乡村建设研究所”,瞿氏旋任所长。瞿菊农(1901-1976),名世英,以字行,江苏常州人,早年与耿济之、郑振铎、郭绍虞、瞿秋白(瞿菊农远房堂侄)投身五四运动,曾留学海外,系最先获得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为了集中力量办好育才院,乡村建设研究所不久即停办,瞿菊农专任乡村建设育才院教授。
办学之初,“私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仅设有乡村教育系、农业系和农业经济系,为两年学制。后农业经济系停办,实际开设即乡村教育系和农业系,继而又特设研究部,瞿菊农任主任,其目的是培养全国需要的致力于乡村改造的高级人才。至1942年9月又增设水利工程系和社会行政系。
1943年,晏阳初因公出国,由瞿菊农代理育才院院长职务,后又代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干事长职务。瞿氏代理院长职务后,为办好育才院而全力以赴,要求师生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积极准备将育才院扩建为独立学院,经过多方奔走,筹集经费,扩建校舍,充实设备,延聘师资。194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其扩充为独立学院,改名“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设农学、农田水利、教育系、社会系,学制为四年。1951年改名为“川东教育学院”,院校改革后并入西南大学。
瞿菊农代理院务期间,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诸如取消训导制,学院成立“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处理重大问题,学生的课外活动,概由选举产生的学生会组织进行民主管理,学校坚持学术自由、民主办学,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其颇富特色的育才模式至今值得借鉴。
国际援助——育才办学实践的推动
1943年1月,时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在重庆邀请晏阳初、吴贻芳、桂质廷、吴景超、李卓敏、陈源等人组成“战后问题中国研究小组”,以策应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关于战后建设及赈济的议定,于3月底即抵达华盛顿。5月24日,时值哥白尼逝世四百年纪念日来临之际,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及南美洲等西半球各国几百所高等学术机构决定在纽约集会,组成委员会评选出在不同领域对现代世界作出革命性贡献的十人进行表彰。为了让受表彰的人士能亲自到纽约出席接受荣誉,评选范围仅限定为当时在美洲大陆内的各国人士。
由于晏阳初在平民教育方面所做的贡献,晏阳初作为唯一的亚洲人最终得以入选。并与爱因斯坦、杜威、福特、莱特兄弟等一同获得此份殊荣。对于当时仍处在艰苦抗战中的中国而言,晏阳初获得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于晏领导的平教事业的肯定,也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
这一时期,晏阳初利用海外宣传,以期获得各国援助,从其与瞿氏等人的跨洋通信中得以反映。新兴的育才办学事业得以推动,平民教育实践亦得到了国际化升华。
1945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全国民众教育委员会,聘请晏阳初为主任委员,并要求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南京设立办事处。同年11月,联合国文教组织在巴黎举行首次会议。此次会议以中国平民教育经验为蓝本,制定了文教组织基本教育计划,以在世界未开发地区推行基本教育,以扫除文盲、灌输基本教育为目标。晏阳初及其同仁在国内开展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已然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国际社会为消除贫困所作的努力,都可以看到“定县实验”的身影。
1955年10月,美国《展望》杂志发表文章将晏阳初列为当代世界100位重要人物之一,并尊称他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进步,也为全球平民教育提供了典范。定县实验展现了教育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引擎,而乡村改造则体现了晏阳初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在当今回归人文传统的整体乡村建设研究背景下,晏阳初的理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Lot8109-Lot8129平民教育资料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