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识:边跋:
△傅抱石作《登庐山》诗意。此图场面阔大,整个画面统一在大笔刷出的雨景之中,江上众多船舶来往,江边工厂林立。画家以磅礴恣肆的笔墨画出庐山的体积和质感,在大雨中混沌一片。画家以其独特的笔墨和风格画出了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傅二石拜观并敬题。钤印:傅二石(白文)
△傅抱石先生一九六四年所写***登庐山诗意真迹精品。通幅淋漓酣畅,大气磅礴,原诗气韵神意毕现于图中。先生丹青绝技可谓尽在斯也。壬辰冬日戈父萧平拜识。钤印:戈父(朱文)萧平(白文)
款识: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一九六四年二月,傅抱石敬拟南京并记。
钤印:抱石之印(白文)甲辰所作(朱文)不及万一(朱文)
材质:设色纸本
形制:立轴
说明:本拍品为文物商店旧藏。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作为一个美术史家出身的傅抱石,具有敏锐的理论感。在***诗意画创作发展过程中,他也是独占先机的。抱石先生说过:“我第一次读到***的名篇...
说明:本拍品为文物商店旧藏。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作为一个美术史家出身的傅抱石,具有敏锐的理论感。在***诗意画创作发展过程中,他也是独占先机的。抱石先生说过:“我第一次读到***的名篇《沁园春·雪》心情无限激动。那气魄的雄浑,格调的豪迈,意境的高超,想象力的丰富,强烈地感染着我。”1950年9月20日,傅抱石探索性地创作《***〈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图》,开风气之先,为当时山水画家的创作开启了新的门牖,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最早探索***诗意画创作并取得历史性突破的画家。可以说,***诗意画构成了傅抱石后期绘画创作中极具特色而又颇为新颖的一部分,产生了持续而广泛的影响。
《江山如此多娇》是傅抱石创作构思的***诗意画之巅峰。1959年,关山月和傅抱石两位绘画大师受邀为北京新建的***绘制巨幅山水画。***亲题:“江山如此多娇。”1960年代以后,傅抱石扬长避短,积极探索新技法与新题材的结合途径,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诗意画创作之中,几乎将当时发表的***诗词一一图绘,创作作品两百余幅,举凡《〈沁园春·长沙)词意图》《〈浪淘沙·北戴河》词意图》《〈忆秦娥·娄山关〉词意图》《芙蓉国里尽朝晖》《虎踞龙蟠今胜昔》《无限风光在险峰》《乾坤赤》等,或立轴,或横幅,或册页,或扇面,想象丰富,手法大胆,恰当地表现出***诗词的恢弘意境,拓展出中国画表现的广阔空间,并通过展览、出版等传播途径将***诗意山水画引入大众化审美领域,也使之在新山水画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
“笔墨当随时代”,正如博抱石所言“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他是新中国美术中遥遥领先的一面旗帜。《登庐山诗意》图,便是傅抱石充满激情且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这类代表作品。1959年7月1日,***以气吞山河之势吟颂出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登临庐山,放眼世界,面对国内国际形势,从古至今,情不自禁地抒发满腔豪情。
画家以其独特的笔墨和风格画出了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正如傅二石在边跋中所述:“地图场面阔大,整个画面统一在大笔刷出的雨景之中,江上众多船舶来往,江边工厂林立。画家以磅礴恣肆的笔墨画出庐山的体积和质感,在大雨中混沌一片。”傅抱石表现出来的庐山高耸挺拔而又不失绵亘百里之势。水墨淋淋雨意足,雨中庐山气足神完。营造“热风吹雨洒江天”的意境。主体山峰用浓墨密密皴出,旁边广袤的田野和城镇正在繁忙的建设之中。长江广阔的江岸上,运输的船只汽笛长鸣。正是“桃花源里可耕田”之景。与***诗词所反映出来的壮阔情怀一样,傅抱石发挥善于营造整体氛围的绘画语言技巧,恢复了往昔浪漫奔放的本色。他以笔墨的丰富变化充分传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社会政治的复杂、真挚的感受。无论是意境的构思、内涵的把握,还是位置的经营、技巧的表现,皆非一般人能够比拟。
***的诗词,境界博大精深,气势恢宏,撼山震岳,展示了纵横千万里的胸怀,发出了气吞山河,雷霆万钧的豪迈气势。
“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这是傅抱石艺术创作的准绳,其作品恣肆奔放,混沌浩瀚,达到苍郁淋漓,气韵磅礴的境地。
傅抱石善于表现史诗般的画卷,佳作纷呈,尤其到了新中国成立,他开始研究***诗词,他曾说:“我读到***诗词,心情无比激动,那气派的雄浑,格调的豪迈,意境的高超,想象力的丰富,强烈地感染着我。”在这种感受牵引下,他内心饱含激情,冲动而又理性的画笔将***诗词中动人的佳句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创了***诗意创作的先河,使之成为新山水的重要象征,影响之大,空前绝后。
《登庐山诗意》创作于1964年。傅抱石以散锋乱笔尽情挥洒,大胆泼墨,点染出土石相杂的山峦,以及苍翠欲滴的树木。再用大笔急扫,凌空直下,仿佛滂沱大雨从天而降,江面上来往穿梭的火轮,若隐若现,乘风破浪,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切景物似乎笼罩在烟雨蒙蒙之中。生动地体现了“热风吹雨洒江天”、“浪下三吴起白烟”的壮观景象,完整地诠释了***诗词的宏伟豪情。两种气势的结合造就了许多傅抱石惊心动魄的作品,此幅《登庐山诗意》就是一幅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
|